颐和园昆明湖介绍 admin 2023-05-10 11:03:02 举报 | 买帖 颐和园昆明湖介绍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 向东伸出, 相对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 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 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 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 清乾隆时, 营建规模超过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 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银480 多万两.1860 年,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 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 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 到解放前,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宽南窄, 向南延长, 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 面积纣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处约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 西堤以东是南沏, 水面最广, 偎山带景, 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 北部称西湖, 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 造型优美, 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桥拱高耸, 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 象征蓬莱三岛.其中, 南湖岛风景最优美, 它的面积达16 余亩,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 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 原有三层阁楼, 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 米, 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 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 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 昂首竖耳, 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 非常优美生动, 原取神牛镇水之意, 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 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 此处得春气之先, 亭畔桃红柳绿, 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 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 穿过排云门, 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长728 米, 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画面溢彩流金, 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联殿通阁, 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 步移景换, 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 有团城岛, 南部湖中有藻鉴堂.岛上原有的建筑, 都於1860 年烧毁.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 地势较高, 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 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万寿山西麓岸边,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上建两层舱楼, 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观. 由清晏舫向北, 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 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 别有一番江南景色.这里, 碧水潆回, 古松参天, 饶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 年和1900 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 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 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 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 各具妙趣.登临这些楼台亭阁,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 它的前方, 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 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这条街又名苏州街, 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 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 面对墙外的街道, 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 所以也叫”看会楼”.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 原名惠山园.园内一池碧水, 亭亭莲叶, 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於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谐趣园内, 竹影拂栏, 泉流缓缓, 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 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 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 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浑然一体.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 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阔天空, 层次分明, 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 视界广阔, 烟波浩渺, 远处西山淡雅, 东面高楼排空, 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给你张照片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的面积的3/4约220公顷,湖面水平如镜,绿得像一块翡翠湖中央有一座桥,有17个孔名为17孔桥。桥上的小狮子雕得栩栩如生石狮子的身上的花纹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让人看了不禁赞叹。如何介绍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 康乾盛世 时期; 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924 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 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 年 3 月 4 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 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 文化建园 为宗旨,用 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 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 年 12 月 2 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00 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 ISO9000 和 14000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主要景区】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浙江舟山普陀山景点简介(浙江舟山普陀山旅游攻略) 张家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位置在哪里(办理毕业生户口)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 长江游轮旅游景点(长江游轮一日游) 金顶山风景区在哪里 哈尔滨景点中的故事(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香港国际机场沿线景点(香港国际机场) 旅游景点直播是什么(旅游直播的概念) 提前多少天预定火车票? 下雨天杭州有哪些旅游景点可以看(浙江适合下雨天的景点) 河池环江县十大旅游景点(河池环江县十大特产)
颐和园昆明湖介绍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 向东伸出, 相对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 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 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 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 清乾隆时, 营建规模超过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 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银480 多万两.1860 年,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 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 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 到解放前,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宽南窄, 向南延长, 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 面积纣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处约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 西堤以东是南沏, 水面最广, 偎山带景, 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 北部称西湖, 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 造型优美, 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桥拱高耸, 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 象征蓬莱三岛.其中, 南湖岛风景最优美, 它的面积达16 余亩,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 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 原有三层阁楼, 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 米, 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 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 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 昂首竖耳, 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 非常优美生动, 原取神牛镇水之意, 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 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 此处得春气之先, 亭畔桃红柳绿, 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 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 穿过排云门, 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长728 米, 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画面溢彩流金, 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联殿通阁, 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 步移景换, 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 有团城岛, 南部湖中有藻鉴堂.岛上原有的建筑, 都於1860 年烧毁.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 地势较高, 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 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万寿山西麓岸边,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上建两层舱楼, 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观. 由清晏舫向北, 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 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 别有一番江南景色.这里, 碧水潆回, 古松参天, 饶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 年和1900 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 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 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 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 各具妙趣.登临这些楼台亭阁,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 它的前方, 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 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这条街又名苏州街, 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 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 面对墙外的街道, 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 所以也叫”看会楼”.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 原名惠山园.园内一池碧水, 亭亭莲叶, 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於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谐趣园内, 竹影拂栏, 泉流缓缓, 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 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 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 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浑然一体.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 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阔天空, 层次分明, 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 视界广阔, 烟波浩渺, 远处西山淡雅, 东面高楼排空, 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给你张照片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的面积的3/4约220公顷,湖面水平如镜,绿得像一块翡翠湖中央有一座桥,有17个孔名为17孔桥。桥上的小狮子雕得栩栩如生石狮子的身上的花纹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让人看了不禁赞叹。如何介绍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 康乾盛世 时期; 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924 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 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 年 3 月 4 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 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 文化建园 为宗旨,用 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 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 年 12 月 2 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00 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 ISO9000 和 14000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主要景区】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