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是谁呢…

一、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是谁呢…

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是冯如。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

冯如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于是,他白天当勤杂工,晚上读机械学,苦心钻研数年,精通36种机械原理,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1909年9月21日,冯如于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扩展资料

新中国的第一架自制飞机:

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是初教-5初级教练机。该机于1954年7月3日首飞上天。于1954年7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初教-5”教练机试飞典礼大会。

按照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是苏联的雅克-18教练机,中国型号为初教5,其发动机是爱姆-11爱夫爱尔活塞式发动机,计划于1955年9月制造完成。飞机制造由南昌飞机厂承担;发动机制造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承担。

到1953年底,经过为时三年的修理,南昌飞机厂已在设计、工艺、工装、机加、装配、总装等方面具备了自制飞机的条件。1954年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机静力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加载至105%~110%时全机发生破坏,全机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整个试验工作从4月5日开始到6月26日全部结束,提前完成了试验任务。

试飞工作从7月初开始,工厂专门成立了试飞委员会。7月3日首飞成功后,按试飞大纲继续试飞,至7月11日,飞完了全部试飞科目。7月14日,国家试飞员黄肇濂对飞机进行了飞行检查。7月20日,国家试飞委员会得出结论:飞机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可作为空军航校教练机之用,可以进行成批生产。

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迈出了极为关键的第一步,把国产飞机送上了蓝天。当年,制造初教5飞机9架,爱姆-11爱夫爱尔发动机18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向部队提供了自己生产的飞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

是冯如,最后在试飞他的飞机的时候不幸坠机身亡了

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冯如。 冯如,号九如,字鼎三,1883年生,是广东恩平人

冯如,我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享誉世界,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他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卒至以身殉职。冯如殉职后,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追授陆军少将军衔,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立碑纪念,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二、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课后题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13亿汗水 13亿泪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中国将于10月15日至17日择机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电波飞向四面八方,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北疆漠河到浩淼南沙,从祖国宽广辽阔的家园故土,到遍布全球的华人社区,多少炎黄子孙在凝神期待,盼望“神舟”。

“神舟”,承载着中华民族执著的飞天梦。回望历史烟波,我们这艘栉风沐雨的古国方舟之上,曾经酝酿过多少浪漫的飞天畅想、上演了多少雄浑的探索壮剧。

在这里,请读者跟随记者的笔触,走进中华民族飞天之路的历史长廊……沿着北纬40度线,从托举“神舟”升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西不远,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

走进大大小小的洞窟,“飞天”彩塑和壁画比比皆是,有的展臂翱翔,有的俯首低旋,有的扬手撒花,有的翩然飞舞,个个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尽管西方古代艺术形象中也有长着羽翼的天使形象,但是“飞天”的造型却迥然不同,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翅膀。中国的古老先民,仿佛很早就洞悉了现代宇航的 “失重”概念,把人在太空自由飘浮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神舟”―――飞天。第一个走向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正从书写着飞天畅想的黄土地上走来,去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悠悠长梦。

回望眼,飞天之路多浪漫。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起源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中国上古先民凭想象创造的这种可以腾云驾雾的神灵之物,高居于云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传说中,以一对夫妻为主人公的神话耐人寻味: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后羿引弓射日,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他手中的强弓利箭,现代火箭都望尘莫及。说到嫦娥奔月,尽管现代人类已经实现登月的梦想,但是建设像广寒宫那样的“月球基地”,直到今天依然遥不可及。

漫翻中国古代神话史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中国先民飞天浪漫设想的智慧火花不绝于篇,令多少后人心醉神驰。

中国古代文学,更是文人墨客抒发飞天畅想的百花园。屈原的《天问》一口气向湛蓝苍天质问172个“为什么”;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的跃跃欲试,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惴惴不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向往和揣测。至于说到《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 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把人类飞天的浪漫设想发挥到了极致。

在中国古代,飞天不只是空想,还有很多伟大的实践先驱。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鲁班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在50 0多年前的我国明代,一个叫万户的人萌发了用火箭作动力载人飞行的想法。他坐在捆绑着49支“起火”(土火箭)的椅子上,手持两个大风筝试图一飞升天,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载人”飞行的先驱,世界科学家们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起火箭,中国人更是为之自豪。火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据古籍《魏略辑本》记载:“诸葛亮进兵攻都昭,起云梯,衔车以临城,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这是“火箭”一词第一次文字记载。公元581年隋炀帝时,人们用火箭制做“刺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玩具,一直流传至今。“神火箭屏”始于宋代,一尺见方的铁屏里装满了100多支古代火箭,箭杆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作用。这种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与现代火箭多么酷似。

“神火飞鸦”、“飞空沙筒”、“震天雷”……中国古人运用火箭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伟大的祖先,在人类古老的飞天路上,书写了灿烂的科技篇章。

●从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冯如坠机牺牲,到“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登上归国的航程,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凄风苦雨中酝酿

近代篇:飞天之路多沧桑

2002年11月4日,珠海。中国第四届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神舟”飞船实物模型和返回舱实物首次展出,成为博览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盘马弯弓,蓄势待发。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世人面前的一次充满自信的亮相,预示着中国航天员走向太空的日子为期不远。

梦圆飞天,指日可待。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就在这块偎倚着珠江的南粤土地上,90年前曾经上演了中国人走向天空的悲壮一幕―――1912年8月25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在广州燕塘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时年29岁。临终前,冯如嘱咐他的助手们:“吾死之后,尔等勿因是而失其进取之心!”

这是第一位中国近代飞天先驱留给炎黄子孙的殷殷嘱托。然而,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山河破碎、主权沦落、积贫积弱、国将不国。科技落后、腐朽衰败的旧中国,扼杀了多少中国飞天志士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近代航空事业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方的科技知识涌入闭关自守的千年古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飞天道路。

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 4月造出了一架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继冯如之后,中国其他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纪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以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 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旧中国陆续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许多重要部件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是从国外购买的。在连年战乱中,这些星星点点的航空工业也几乎毁于战火,荡然无存。

迎着凄风苦雨,中国的飞天之翼在艰难地挥动。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求学,在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和合作下,钱学森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成为与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

然而,钱学森清楚地知道,美国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腐败的国民党政府让他痛感报国无门。1948年新中国成立在即,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然而,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无论如何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1950年9月7日,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逮捕。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

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天,中华民族迈着雄健的脚步,在浩瀚的天宇上趟出一条条令世人景仰的“飞天之路”

现代篇:飞天之路多壮丽

雄鸡一唱天下白,飞天一梦逾千年。新中国的成立,炎黄子孙决心实现飞天梦。

1956年,钱学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上书中央领导人。后来,钱学森又首次提到了“航天 ”这个新名词。他建议,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他还说,他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离莫斯科两千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上,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一枚顶上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始了挺进太空的历程。

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着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随着西北戈壁滩的一声巨响,“东方红”一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徐徐升空……

这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第一声礼炮。此后,我国又掌握了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定点等新技术,测绘型返回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相继翱翔太空。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又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载人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986年3月,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把载人航天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1992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年。这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短短1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中心、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飞船着陆场相继建成。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一号腾空而起,奔向太空,留下了中国载人试验飞船的第一条航迹。经过21小时 11分钟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起航,10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历史的时钟,终于执著而坚定地走到了2003年的金秋,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蓄势待发。

●从载人航天,到建立空间站,到登上月球……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未有穷期,浩瀚深邃的宇宙间必将留下中华儿女更辉煌的足迹

未来篇:飞天之路多漫长

仰望“神舟”,中国航天人的耳畔回响着一个外国人的声音。1988年5月份,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有两句自问自答式的开场白:“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我向月球跨了一小步,人类向前跨了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讲的是事实,但中国航天科学家们听了别有一番滋味。在中华民族向太空挺进的日日夜夜,世界先进国家比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2000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宣布中国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次年,国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披露了部分即将上马的重大航天项目,向世人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国飞天远景写意图。

载人航天计划宏伟。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航天员飞天将经历“三部曲”。“神舟”五号仅仅是第一步,意义在于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第二步除继续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要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与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我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新型火箭即将长征。曾将遐迩闻名的“东方红”卫星、“澳星”、“神舟” 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中国航天事业劳苦功高。“十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内,重量大于4吨甚至5吨的大型卫星将占到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的62%,我国新型火箭的研制已经启动。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由3个模块加上现有技术组成,通过模块间的组合,可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一个火箭新家族。无论是发射大卫星还是小卫星,无论是一箭单星还是一箭多星,只要轻松地挪动一下“积木”,便可将各种重量级的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成系列化型谱,使其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

月球探测扬帆起航。在1997年,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3位院士就以“863 ”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8年专家组通过了“ 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拉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

展望当今世界,一个新的月球探测热潮已经到来。美国不久前提出“重返月球”,宣布了“新前锋月球探测计划”,明确今后的深空探测以月球为主;欧洲空间局则计划在2020年之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最后将完成月球基地建设,航天员进驻永久性月球基地,年内将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此外,日本、印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甚至连美国的一些私人公司也加入了探月热潮,计划发射探测器……面对激烈的空间科技竞争,中国人的脚步不仅不能停下,还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天路无极,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未有穷期…… 水 13亿血水

楼上的乱答,写论文在??

编织神话传说,寄托飞天梦想。

不断尝试圆飞天梦,试验坐风筝上天,试验乘火箭上天,虽遭受失败仍不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先是独立发射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而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被送上太空并成功返回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古人奇妙想象――美好梦想――万户以身试飞――大胆尝试――人造卫星发射――突破性进展――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梦圆飞天

%C7%A7%C4%EA%C3%CE%D4%B2%D4%DA%BD%F1%B3%AF%BF%CE%CE%C4&ct=17&pn=0&tn=ikaslist&rn=10&srs=0

咋没有不一样的呢?全部都一样的,没新意。唉!搞点别的好吗?

三、什么叫失速和螺旋?

在飞机问世初期,有一种神秘的飞行现象让飞行员谈虎色变。这就是在飞行中有时会出现飞机突然失去控制,一边下坠,一边偏侧翻转,经操纵无效而机毁人亡的结果。这种现象就是失速和螺旋。 失速和螺旋是一种很复杂的飞行现象,在人们对它还缺乏认识且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改出办法之前,经常因此而导致非常严重的飞行事故。 1896年8月9日,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奥托・李林达尔,在进行最后一次滑翔时,因滑翔机失速坠地而身亡。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者”号飞机首次飞行成功。该机总体布局与现在的常规飞机有所不同,飞机后面没有水平尾翼,但在机翼前面有前翼,如今称这种形式的设计为鸭式布局。因为采用这种布局,莱特兄弟在1902年的滑翔试飞时,至少有两次从失速中获救。当然,采用前翼会造成全机焦点前移至飞机重心之前,影响飞机的安定性。但由于惧怕失速,他们当时是冒险把一架缺乏安全性的飞机飞上了天。 1912年8月25日,我国飞机设计和飞行的先行者冯如,在广州东郊燕塘大操场,驾驶“冯如Ⅱ号”飞机作飞行表演时,也因飞机失速而坠入竹林中,成为我国第一位飞行殉难者。自从1910年世界上有了关于失速和螺旋的事故报告以来,由于事故频繁,失速和螺旋已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十分可怕的飞行灾难。据统计,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8000多次坠机事故中就有约60%是因为失速和螺旋造成的。为了避免可怕的失速和螺旋事故,当时有很多飞行员甚至不敢使飞机作带有明显坡度的转弯动作,生怕一有坡度,飞机就会进入螺旋,真是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一般来说,飞机(或机翼)的升力是与迎角成正比的,迎角增加,升力随之增大。但是,一旦迎角增大到某一值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迎角增加,升力反而急剧下降。这个迎角就称为临界迎角。当飞机的机翼超过临界迎角之后,流经上翼面的气流会出现严重分离,形成大量涡流,升力开始下降,阻力急剧增加,飞机减速并抖动,各操纵面传到杆、舵上的外力变轻,随后飞机下坠,机头下俯,这就是失速。如果这时飞机存在侧滑,还会出现绕机体纵轴的滚转,进入螺旋(或尾旋)。 螺旋是一种非正常的飞行状态,它的特点是迎角大、旋转半径小、旋转角速度快和下沉速度快。完整的螺旋运动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进入阶段、螺旋阶段和改出阶段。其中螺旋阶段又可分为螺旋过渡阶段和垂直螺旋阶段。由于飞机在正飞或倒飞的情况下都可能进入螺旋,因此又有正螺旋和反螺旋之分。飞机在螺旋运动时的俯仰角是不同的,其绝对值大于50度的称为陡螺旋,小于30度的称为平螺旋,处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缓螺旋。 飞机在飞行中,由于受阵风影响或因飞行员操纵过量,都有可能使飞机超过临界迎角而失速。飞机失速后,会出现许多反常的操纵现象,如飞机下沉时飞行员按照一般的操纵规律本能地向后拉驾驶杆,这样不但不会增加升力,反而会使失速更加严重;又如为了制止滚转,当飞行员按常规向飞机滚转的反方向压驾驶杆时,由于滚转方向的副翼下偏,局部机翼迎角增大,也就是说在已经超过临界迎角的情况下继续增大迎角,使气流分离更加严重,反而会加速滚转。在飞机出现的早期,由于人们对失速和螺旋现象的本质认识不足,飞行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必然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不过,空中勇士们是不会束手待毙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求解决办法。1912年8月25日,也就是我国最早的飞行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遇难的那一天,英国海军飞行员帕克,在他驾驶一架新型“阿弗罗”G型飞机飞行时,一不小心进入了螺旋状态。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索性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成功地改出了螺旋。其改出方法是这样的:首先,他不是压反杆,而是蹬反舵,从而制止了飞机的侧滑;其次,他不是向后拉杆,而是向前推杆,使飞机迎角减小,进入俯冲增速状态;最后,再从俯冲中把飞机拉起,飞机就改出螺旋,进入正常飞行状态。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上述的处置方法对于当时的轻型飞机来说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标准改出螺旋的方法。 1916年9月24日,一位名叫阿尔采乌洛夫的俄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有意识地让飞机进入螺旋,并在飞机旋转了3周后以正确的方法改出。 人们对飞机的失速和螺旋曾经用风洞和模型自由飞行进行过长期试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990年11月21日至26日,我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首创了利用遥控飞艇携带模型的办法做进入螺旋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在试验中,曾两次使模型进入螺旋,两次都顺利改出。

失速:失速是当机翼攻角(迎角)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临界迎角)后,机翼上表面气流分离,导致升力减小所发生的现象。飞机将低头下沉,直至获得足够升力飞行。在高度低时发生失速是危险的,高度足够高时,可以练习失速的改出,改出失速的基本操作是迅速推杆到底采用俯冲姿态,等速度大于等于1.3倍失速速度时,缓慢向后拉杆改出至平飞。

尾旋(螺旋):当一侧机翼先于另一侧机翼失速时,飞机会朝先失速的一侧机翼方向沿飞机的纵轴旋转,称为螺旋或尾旋。发生螺旋式非常危险的事情,有些飞机在设计制造时是禁止飞机进入螺旋的,这样的飞机进入螺旋姿态后,很难改出。可以改出的飞机改出尾旋的基本方法是推杆到底,并向相反方向拉杆,如果发动机以高速运转,必须立即收油门到慢车,向螺旋相反方向蹬满舵,螺旋停止后,使用失速改平的方法。成功的关键是飞行员的技术和飞机的性能。

四、你最敬仰所有发生过的空难中的哪个机长?都来说说。

看得空难片不多。我觉得驾驶技术牛的有:英航5390的副机长。飞机的挡风玻璃因为螺丝不合规格而飞出去,同时飞出去的还有机长的上半身,剩下双脚扣住了油门杆并往前推,使得飞机极快速度往下坠落。其他机组人员见到立马赶过来想拉机长回来。而副机长在飞机压力下降,面临缺氧,第一次操作这飞机(当天从别的地方调过来,只看过机长起飞时的操作。且挡风玻璃飞出去时把地图,操作手册,空难手册等一大堆文件都吹出去),高度紧张情况下在仅仅二十分钟内平安降落到一个长度不够的最近机场内(飞机太重,他问机场跑道有没有2000多米,结果得知只有1000多米。而且飞机降落得正负机长操作才可以,他却一个人办到了!)机上无人死亡!(没想到机长被吹出去足足在零下17度情况下吹了二十分钟,脸都是紫色的居然还没死,只是多处冻伤与两处地方骨折。修养了几个星期就康复了。)

日航123,起飞没多久地面指挥塔收到求救信号。飞机尾翼脱落,机长和副机长在飞机出事时顽强坚持了足足三十多分钟后才坠毁。虽然坠毁了但是根据模拟,没有一个机长能在尾翼脱落情况下坚持十分钟。而日航123的机组人员做到了。

华航006,这个我好矛盾。为什么呢?飞机的四个引擎相继失灵,然后在仅仅几分钟内以接近音速速度下降了9000米,险些坠海。但是最后关头机长顽强的把飞机拉回来,并重新启动四个引擎。但是飞机多处受损,有个关于降落的仪器(忘了叫什么)也坏了,要降落的话机长必须控制好每个引擎的动力,只要有一个错了就铁定空难!而机长发挥超水准让飞机成功降落。乘客都高呼神技。而我矛盾的是飞机出问题居然是机长操作失误导致!正是成也机长,败也机长!

英航38号航班,飞机在北京到应该伦敦准备降落时引擎突然失去动力,机长只得靠滑翔的方式降落,而他们发现其速度不能完整降落到机场,只能坠到马路以及机场的防护栏上,这样飞机上的人安全度较大,但是马路上的人就惨了。而假如他们拉高机身,可以到机场,但是其撞击力会导致飞机上的人安全度低。而机长只有十秒不到的时间思考。最后机长决定拉高机身。飞机坠在机场草坪上,无人死亡,仅有19人受伤。机组人员被英国首相称为英雄。飞机引起调查后发现原来是设计缺陷导致冰块堵住油口使得引擎没油而失去动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